樱桃视频官方网站在线打开


民族声乐系
  
民族声乐系
     News

学会腹式呼吸 轻松静心入定

来源:     作者:    发布时间: 2016/3/22 10:39:00   


养生离不开静心,静心则又离不开调理呼吸。 静心是人们修养身心的一种最好的方法,它不但能治身病,更能治心病。在这里笔者为何不谈静坐,而谈静心,时常听人说没有时间静坐,笔者深知静坐需要时间空间,环境等等,而静心则不然,超越时空,无处不可,随处可能,静坐是狭义的,静心是广义的,静坐是为了静心,倘若一个人只能静坐而不能静心,则失去了静坐的本意-静心! 而一个真正处在静心当中的人,其身一定是安静的,如禅堂里的跑香,身体虽是动的,但又是处于静中之动。有时候我们面临激烈的事情时,表面上身心是安静的,实则自己深知,里面犹如万马奔腾,此时如能深呼深吸数口,顷刻缓解下来,呼吸对于一个人的情绪,一个人的健康,一个人的生命,起着决定性的作用。 下面介绍深呼深吸(俗称腹式呼吸或丹田呼)吸重要性及其意义。 一 腹式呼吸的含义 时常听说吐故纳新,其方法不外乎通过腹部深呼深吸。胎儿在母体子宫中依靠脐带吸取氧气和营养涵有胎息的意义,出生后至学走路之前,仍然用腹部帮助其呼吸。随着岁月的增长,直立行走开始了,即改变成胸式呼吸和肺呼吸。 腹式呼吸的范围,实指包括肚脐在内的整个小腹。(也波及到脐上部分的上腹部),它包括下腹部表面的许多空位,如脐中线的神阙(肚脐)、元关、气海、石门、阴交、中极等穴,均属于下丹田,为腹内脏器的反应。但是受波及的还包括水分穴,下脘穴和脐中线两旁26个穴位。 胃脾肾、膀胱、精室、胞宫、小肠、大肠等为腹内相应的脏器。练腹式呼吸时,必需意守下丹田,整个腹腔内的消化系和生殖系等均会被充实。其意守绝不是腹部肌表上某一脏器的一个反应点,“田”是一片,并非一点,更不是一条线。练腹式呼吸时,整个小腹部有温热感,腹内肠鸣辘辘有声,或有蠕动感,或排除矢气,均为小肠气机流畅,功能加强的表现,据此可知腹式呼吸的范围和生理作用。 二 肚脐与腹式呼吸的关系 肚脐为生气之源,古人指出:“人之初生,生由脐带,脐接丹田,是为气海,即命门也,所谓命门者,先天之我者由此而受,后天之生我者由此而载也。夫生我命门,即死我之户。所以人生盛衰安危皆系于此,以其为生气之源,炁穴之所,而气强则身强,气衰则病,虽阴之地,而实元阳之宅”。说明肚脐是人体先后天气机的源头,生命的关键短命或长寿均系于此。 三 腹式呼吸与现代生理学效应 腹式呼吸对人体各个系统的生理均有特殊的作用。首先腹式呼吸能明显地提高肺活量,活化肺泡。每个人在呱呱坠地吸入第一口空气后,开始进行肺呼吸,但仍以腹式呼吸为主----其主要原因是腹部的鼓动作用所至。婴儿的哭有发掘全肺潜力的作用。可是等到学会了走路,身体经常以直立位置活动后,人就逐渐改成胸式呼吸,造成肺的偏用和偏废,再加上人人都使用一条裤带,更限制了腹式呼吸,结果是引起肺尖过耗,肺底过滞。 胸式呼吸时,常人每个呼吸约5秒钟,吸入约500毫升的空气,分配在各级气管的空气约140毫升,被送入肺泡约为360毫升。全肺只动用1/5的肺泡多集中在肺上部,如果缺乏锻炼,占4∕5的中下肺泡则长期肺用,失去了活化,就会逐渐萎缩退化,其中的微循环逐渐壅塞。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,肺活量越大寿命越长。只有启用4∕5处于“沉睡”状态的肺泡吸取大地无偿的氧气,才能提高抗病能力和延长寿命。而腹式呼吸则是调动全肺呼吸的最佳方案。据专家测定,一个成年人新陈代谢约需要500立升氧气,而人体内氧的储存量仅为1.5立升左右,其余的只能靠呼吸空气中的氧气来补充,以满足人体正常的需要。其次腹式呼吸能扩大横膈肌活动的范围。 四 腹式呼吸对肠腑有特殊的生理意义 腹式呼吸使气沉下丹田,若从现代解剖学观点看,在整个下丹田的范围,除了性腺、子宫、肾、膀胱外,占绝大部分是肠。练腹式呼吸过程中,口中津液分泌增多,所谓金津玉液,下咽以后直达小肠,在肠聚津的基础上,进行炼精化气,根据脏腑学说,大小肠是主津液的,特别是小肠,其体积之大,为五脏六腑之最,其总面积相当于皮肤的五倍(成人皮肤面积达17平方米),小肠不仅是食物消化和营养吸收的大本营,而且是机体能量的发源地,大肠则回收90%以上的水分和部分养分,人体的元气,精气神,全赖于小肠中水谷精微之变化,故有气血生化之源在小肠。 中医学的“命门学说”及美国根达尼的“能量库学说”,共同之处皆指内脐下三寸----丹田。腹式呼吸时,腹部有温热感,其皮肤温度可升高1至6度,这是机能旺盛和能量苏醒的象征,腹内小肠的消化液分秘增多,连胆汁也增加3至6倍,小肠的吸收功能增强,分清别浊的功能旺盛,其分清则吸收精微上升于心肺,从而输布于周身,现代医学为“能量辐射”,此时坐在旁边的人能感受到能量场的辐射,别浊则转输废渣渗入大肠,为全身气机升降的枢纽。 再由于腹式呼吸使横膈活动幅度增大,挤压腹腔脏器而直接按摩胃和小肠,使胃液分泌增多,令小肠蠕动和腺体分泌加强,促使小肠内的乳康液和消化液充分混合,彻底完成化学消化,肠鸣辘辘有声,并有蠕动感,或排泄矢气。在这样的机械运动过程中,转化成分子热运动,化学能、电能相继出现传递,使气功功能能加强,纳食增强,大便通畅,全身营养状况大为改观,面色红润,精力充沛,免疫力增强。 腹式呼吸另一方面又加强了大肠传输废物,排除毒素的功能,肠道的清洁是自然疗法最先考虑的,肠道是人体的排污系统,所以必须保持干净,80%的疾病是肠道不清洁引起的。可见大肠清洁对人体生命有重要的意义。练腹式呼吸三个月后,许多慢性结肠病变都会好转,大便质地和次数逐步趋向正常。 腹式呼吸还可以增强肾功能。对其余系统的生理和生化有彻底唤醒和扭转的作用,其周身精气神饱和协调,能迅速入定,大脑功能得到全面充分增强和开发。 五 腹式呼吸的修炼方法 腹式呼吸顾名思义,即用腹部来呼吸。腹部怎么能呼吸呢?其中包涵着“神”的深意。由于先天的禀赋,胎儿及出生至以四肢爬地的婴儿是采取“腹式呼吸”的,他们不必用“神”,直至站立行走以后,就自然而然地过渡到胸式呼吸,随着岁月的增加,为了防病治病,养生长寿的需要,体会到必须“返祖”,变更呼吸方式,并且已在实践中体验到腹式呼吸的优越感,重要性。 因此从古至今,各流派创造了许多腹式呼吸的名称和方法,如凝神入炁穴、凝神入脐、意守丹田。意守小肠。意守肚脐、胎息、息息归根。息息归脐、心息相依。丹田命门呼吸法,丹田内转,精神内守,腹部顺呼吸,逆呼吸以及现代提出的彻底呼吸法、深呼吸法、长呼吸法等等名称和方法。明代养生家冷廉所著的《修龄要旨》中有“一吸便提,气气归脐,一提便咽,水火相见”。其中包含了腹式呼吸,几百年来成为长寿秘诀。近代郭沫若的静坐秘诀三法是令他长寿的一个重要原因,其方法是“吸气要长而缓,呼气要短而促,行之不经意之间,用意不用力,力点在脐下,无急无想,一切皆空”。 这两位养生家就是十分具体地提出腹式呼吸的要领。上述名称繁多,但却万法归宗,全凭心神意旨,心主神明。 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出,意念并鼓动小腹部,以细长缓均的方法延长呼和吸的时间,即为腹式呼吸。 腹式呼吸时下腹部鼓出来,呼气时下腹部凹下去(称为顺式呼吸),意念要想着下腹部,每个呼吸的时间包括屏息在内持续10至15秒,每天共做三次,每次约20分钟,呼吸之力是悠而慢,切忌快而猛,呼吸的特点是细长缓匀,全部过程皆是依鼻呼鼻息,其作用是使横膈下降,气沉丹田,充气于肺脏中下部的肺泡,去壅塞,促循环,灭细菌,防萎缩,阻退化,活肺泡。 练功5分钟后即自然进入十分安静的阶段,此时自我感觉微妙,全身放松放大,大脑清新。约十分钟后,进入忘我阶段,整个宇宙只存自我一点意识,余者皆空,有些人跟着会进入睡眠状态,由它去吧,不必收功,继续修炼,至后天息住,先天走接,玄关窍开,真神出矣,则又令当别论。 每天练2至3次,可随时随地。呼吸不必拘泥于时间,延长呼吸时间只要不强憋气,做到细长缓匀,吸气呼气稍长一点即可。坐姿修炼最强。 日常生活中,可随时随地养成腹式呼吸的习惯,举例如下: 1、散步腹式呼吸法:一吸行六步,鼓起小腹部,留神于肝脐。一呼行五步。 2、慢跑腹式呼吸法:一吸跑五步,一呼跑四步。 3、上楼梯腹式呼吸法:一吸依次蹬上四个阶梯,,一呼又依次登上三个阶梯。 由此而“一紧一松、一聚一散”(聚精气,散浊气),使全身澄澄然如山泉,似水晶,像白雪一样雪亮。此时脑电同步,高度有序化,智慧开发,脑力增强,思维想象,感知记忆均大大提高。 众多实践和实验表明,松静状态下的腹式呼吸法对全身各个系统的影响十分广泛,但本文重点讲述了腹式呼吸法的直接作用是肺腑令肺泡彻底扩大,从而使布满肺泡的毛细管得到最大限度的扩张,大量的氧气通过毛细管进入动脉血中,增加了红血球的携氧量。 而静脉毛细管则将其中的静脉血所含的二氧化碳等“浊气”,更加彻底排除体外。另一方面,腹式呼吸法又直接作用于小肠,使几百倍于人体皮肤表面面积的小肠吸收功能大为改观,造血机能极其旺盛,人体的血气生化功能趋向优化,从而使各器脏,各系统的职能大大提高。 因此腹式呼吸关系着人生盛衰安危,它对人类的防病治病,延年益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使用意义。学会了呼吸,掌握了呼吸,控制了呼吸,就能使身心自然统一协调。至于静心入定,则是不求自得。



 武侯校区

地址:成都市新生路6号
邮编:610021
电话:028-85430202
传真:028-85430722

 新都校区

地址:成都市新都区蜀龙大道中段620号
邮编:610500
电话(hua):028-89390026

 招生电话:028-85430270 / 85430022

  研究生招生咨询电话:028-85430277

  艺术考级咨询电话:028-85490737 13060008118
   

请关注微博       请关注微信

四川音乐学院教育信息技术中心版权所有© 2013